山地别墅

苏州
一至三层平面
图纸 © Pu Miao
剖面
图纸 © Pu Miao
建筑南立面(底层庭院围墙及水池未建)
照片 © Pu Miao
建筑北立面的入口
照片 © Pu Miao
餐厅及相邻室外边院
照片 © Pu Miao
餐厅望客厅及其外面的屋顶花园
照片 © Pu Miao
客厅外屋顶花园
照片 © Pu Miao
从建筑北部卧室穿过两个建筑形体之间的豁口望湖
照片 © Pu Miao
从中心室外空间穿过天桥望湖及底层庭院
照片 © Pu Miao
从建筑南面的底层庭院望两个建筑体之间的豁口
照片 © Pu Miao
建筑师
缪朴
位置
Green Valley development, Huan Taihu Ave, 苏州
年份
2002
客户
Shanghai Huax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团队
Pu Miao, Luo Jirun
配合工种
江苏省纺织工业设计研究院

本土化的切入点

对起源于欧洲的“现代建筑”进行本土化,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课题就是室内外空间的关系。虽然西方建筑历史中不断有一些室内外结合的佳例出现,从古罗马的中庭住宅到佛兰克•盖里(Frank Gehry)的Schnabel 住宅(1989),但总的来说,西方人倾向于将一个建筑中的所有室内空间聚集成一个实体,周围环绕以基地中的室外空间。即使是在充满新概念的现代建筑史中,绝大多数创造发明也是集中在如何塑造或装饰这个 “雕塑”的外形。与之相反,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室内空间总是被分割成多个单体,与各种室外空间混合在一起布满整个基地。生活中的每种主要功能通常都是在一个房间及一个与之配对的室外空间中同时展开的。这种配对关系可以采取多种几何形式,它可以很自由(如在园林中),也可以非常严谨(如在四合院中)。

中西不同的两种室内外空间组合模式都是符合人类需要的。但经验证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中国人,似乎都更喜欢兼具人工与自然的“抄杂搬儿”式环境。人们希望 能在房间里阅读工作,但只要走几步就可以到紫藤花架下就餐闲谈。事实上,我甚至怀疑这可能是一种对全人类都有吸引力的生活场所。只是由于西方文化在近现代 建筑史中的霸主地位,大多数建筑师对这种非主流概念视而不见而已。所以,如何在今天的各类建筑中创造合适的室内外空间配对,是我近年来建筑实践的关注点之 一。在此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本土化不是简单地用现代技术来再现某个历史建筑形式(如四合院)。由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及文化背景已包含了许多新的因素,再加上建造技术在工业化社会中的发展,这都要求建筑师对配对的形式做创造性发展。以下用我在山地住宅中的尝试来说明这一过程。

第三种类型

在当代建筑实践中,造在山坡上的建筑通常有两种空间形式可选择:台阶型或塔楼型(见右栏最上端图解, 从左到右分别为台阶,塔楼及复合型,网点部分为室外空间)。在台阶型中,建筑的各层沿坡地做退台式处理。典型的例子有Atelier 5在瑞士Brügg的Rainpark住宅群(1970)。 这样的组合不仅使每一层在其左右两个尽端都能直接接触地面绿地。如果基地的坡度足够陡的话,还可以将每层的屋顶做成露台或屋顶花园,与其上一层室内空间的 地面取平,为房间中的居民提供近在咫尺的室外空间。这些都使台阶型不仅在外形上与基地结合得更贴切,而且也产生了更好的室内外空间配对。但这种与坡地的亲 密关系同时也造成了它的缺点,台阶型通常无法产生醒目的建筑立面及高于一层的室内空间,部分背靠山坡的房间并有困难实现对穿通风。与之相反,塔楼型基本上 是将平地上的一栋楼房搬到坡地上,唯一不同的是人们通过桥梁从顶层进入建筑。另外,其地面层可能局部悬挑或掉层。代表作有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的道格拉斯(Douglas)住宅(1973)及瑞士建筑师马瑞欧•博塔 (Mario Botta) 的Riva San Vitale 住宅(1973)。金鸡独立的塔楼不仅外部造型鲜明,也便于建筑师在室内创造多种高度的空间。但除一层外,建筑室内空间基本上没有其他机会与室外空间发生关系。(我国传统山地建筑虽然外形像台阶型,但由于大多不用平屋顶,所以并没有实现现代台阶型的全部优点。)

针对以上两种类型的优缺点,我探讨了第三种设计模式--“复 合型”。其基本原则是将建筑分成至少两个单体,其中一个做成台阶型,沿山坡从上到下展开。另一个取塔楼型,树立在基地低端。塔楼形体中必须包含某种洞口, 使它后面的建筑望山下的视线得以穿过。通过利用台阶型中未用到的基地低端的上部空间,复合型弥补了台阶型外部造型及室内空间均平淡的缺点,同时又保证了绝 大多数房间均有远望景观并与室外绿地相邻。更重要的是,新类型的多个建筑体块可以被用来围合出各种室外或半室外空间,从而在基地中创造出具有不同视野及私 密度的室外环境,与各种室内功能形成更好的配对。右栏最上端图解中演示复合型的简图来自我在1991年 为美国加州伯克莱某山地住宅做的设计,它说明了复合型的另一个有趣特点,该类型中的室内外空间有可能形成两个系统,在三度空间中做麻花状扭合。各块室外场 地虽处于不同高度,但总能在某处从建筑体中穿过,从而连通成一个空间体系。十多年后,我和同事终于有幸在苏州碧瀛谷别墅区中实验了复合型的概念。

碧瀛谷案例介绍

占地约7公顷的碧瀛谷别墅区(由其他单位规划)位于苏州西郊渔洋山的山麓,居高临下正对山南面的太湖。我原为该住宅区设计了6种山地住宅类型,包括独家别墅,排屋及公寓等各种密度。业主只采用了其中两种。以下介绍的是基本上按原设计施工的一个类型。

基地呈正方型(约24.9X24.9米),坡度在18度左右。入口车道在基地上方(北侧)。建筑由两个均为三层的形体组成。位于基地东边的台阶型形体内含门厅,餐厅,客厅及部分卧室,它从位于-0.15米的入口道路开始逐步跌落到-7.20米的底层庭院。在室外造型上产生两个台阶。其中上面一个成为与客厅取平的屋顶花园。下面的一个台阶则容纳了卧室外的底层庭院(庭院中的铺砌,水池及院墙均未按原设计建造)。为了改善台阶形体中靠山房间的通风, 在北面卧室处设计了通风井。呈塔楼状的第二个形体耸立在基地西南角,包括了书房及另一些卧室。

两个形体之间留有一条豁口,一座天桥跨越其上。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立面上,两个形体均形成某种围合的关系。在平面上,这一围合界定出一块中心室外空间,类似于一个在山坡上展开的“四合院”。在建筑的主立面上,塔楼形体(包括它的花架)与台阶形体形成两个互相咬合的L形,两个L之间的空间正好是别墅公共生活中心的屋顶花园。从山下看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一列台阶从天桥下穿过两个形体之间的豁口,将高处的中心室外空间与底层庭院联成一个室外空间系统。

这一复合型的空间结构为创造多样化的室内外空间配对提供了机会。首先,在别墅的入口处得以开辟一个小型的入口庭院(原设计的栅栏门未建),在开敞的室外道路与私密的室内门 厅之间产生过渡,避免了西方建筑中常见的开门就进入“城堡”的突然跳跃。与门厅相邻的餐厅可以打开通向建筑侧面室外平台的落地玻璃窗,在夏天可以让使用者 在室外就餐。从餐厅步下客厅后,我们看到南面的整个玻璃墙可以打开,外面是别墅中最大的室外活动空间--6.5米乘5.0米 的屋顶花园。该空间正对太湖,顶上有遮荫花架,是延伸客厅内各种社交活动的最好场所。它同时还通过天桥为塔楼形体中的书房服务。除了以上公共性质的室外空 间外,别墅中的大多数卧室也都有庭院与之配对。这些较私密的室外空间在建筑或围墙的遮挡下,都不会完全暴露在从山下往上望的视野中。如建筑底层的各个卧室 开向带水池的院子。即使是位于台阶形体后部的卧室,也可享用上面说到的中心室外空间,虽然该空间中一大部分是台阶,但我可以想象它们会成为多种家庭活动的 舞台。

本基地的最大优势是面对太湖,它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挑战 是所有主要房间都必须能看到湖景。但第二个问题是这部分太湖景观本身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设计用单一的原材料作出“一鸭三吃”的视觉宴 席。使人们从一个房间走到下一个房间时能不断获得新的感受。而复合型的建筑布局对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均有帮助。首先,客厅4.8米宽X5.4米高的玻璃幕墙及其外面的屋顶花园使人们得以一览无余的眺望远方, 形 成别墅中湖面景观的高潮。与之相反,卧室,书房等则开以小窗,将湖面景观剪裁成各种尺度较亲密的画面(书房窗未按原设计的水平长条形施工)。底层卧室还辅 以可坐的窗台,以强调在此地观景的平静心态。由于底层卧室高于外面的庭院,庭院围墙在保证室外活动私密性的同时不会影响从室内望湖。复合型中两个建筑形体 之间的豁口,使位于基地北面的门厅,卧室及中心室外空间也能一瞥湖景。最后,由于台阶形体在室内还含有一个跌落,它使位于室内北端的餐厅也可穿过6米高的客厅上部看到太湖。

如果说这个设计在本土化上的主要着眼点是建筑空间,我们同时也企图在建筑硬体形式上探讨一种有别于西方建筑流行风格的构图方式。我在过去发表的一些研究中曾提出,无 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建筑立面,我们大多可以发现它们倾向于只含有曲线与直线正交两类形式,两者之间并通常呈彼此对立以至冲撞的关系。而在我国传统建筑, 家具,舞蹈及书法形式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第三类构图元素,或我所谓的“平缓的曲线”(详“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近作二则兼论‘本土化’”,《建筑师》106期)。汉字与罗马文字形式上的不同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图2)。这种从部分直线中延伸出来的曲线有助于在以正交体系为主的总体构图中产生一种有变化但不失安静含蓄的效果。在本工程的南立面中,我们将屋顶花园西侧遮荫花架的支撑做成“平缓的曲线”,在两个L形体咬合的主题外增添了一个轻轻的次旋律。

发表
《建筑学报》(11/2007)

相关项目

  • Shanghai Suhe MixC World
    KOKAISTUDIOS
  • Welcome to the Stage!
    Kjellander Sjöberg
  • Hovering Kan-Too – Great Bay Area Center Showroom
    Wutopia Lab
  • Stockwell-Rodríguez Residence
    Belmont Freeman Architects
  • Haunsbergstraße | 1. Preis
    Architektinnen Schremmer.Jell ZT GmbH

杂志

以下出品方的其他项目 Pu Miao

阳澄湖公园游客中心
昆山
朱亭堂
株洲
阳澄湖公园景观建筑
昆山
思常路茶室
昆山
星溪公园游客中心
昆山